联系我们CONTACT US
电话:邮箱:地址:
抑郁其实并不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可防可治
文章来源:网络整理时间:2019-12-22 抑郁其实并不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可防可治——
要像关注体重一样关心自己的心理健康
心理暗示是否会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当一个正常人出于某种原因相信自己得了抑郁症,他是否真的会变成抑郁症患者?我们是否可以在没有心理医生指导的情况下使用网络上的心理测试工具进行自我心理测评?当测评结果告诉我们,很可能患有抑郁症时,又应该如何应对?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临床评估中心主任石川教授认为,心理暗示会对心理健康产生一定影响,它会增加人的焦虑水平,但不会使一个人变成抑郁症患者。心理医生通过临床诊断,可以鉴别出一个人是否真正患有抑郁障碍,心理暗示对临床诊断结果不会产生影响。
自我心理测评不是诊断抑郁的标准
石川告诉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他接待的患者中,很多是在校大学生,他们在网上做了心理测评,发现自己可能患有抑郁症,测试结果使其感到焦虑,于是到医院请医生确诊。石川认为,有意识地进行自我心理检测和评估,是民众健康意识提高的表现,这对我国精神健康来说是一件好事。而发现问题及时来医院就诊,也是正确的行为。
现阶段,我国民众对精神健康的认识还远远不够。以重性抑郁症为例,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以下简称“北大六院”)黄悦勤教授团队近期完成的全国性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重性抑郁症的终生患病率是3.59%。根据去年人口普查数据,我国总人口数为13.95亿人。“这样算下来,我国目前患有重性抑郁症的患者数量大概有5000万人,但实际上这5000万人里来医院就诊的只有20%。”石川说。
石川认为,不论是否真正患有抑郁障碍,能够主动在网上进行自我心理测评,都不是一件坏事。重要的是,要选择国际公认的测评量表,而不是娱乐性的测试游戏。而且,在自我心理测评后,要客观地看待测试结果,寻求正规的诊断。
石川介绍说,关于抑郁和焦虑的初步筛查,要使用国际公认的测评工具,比如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贝克抑郁自评量表(BDI)、贝克焦虑自评量表(BAI)、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PHQ-9抑郁症筛查量表和GAD-7焦虑障碍量表。这些量表在网上都可以找到。需要注意的是,这些量表的作用只是前期筛查,并不是最终的明确诊断。“它们叫做症状量表,并不是疾病诊断量表,反映的只是症状的严重程度,是轻度抑郁、中度抑郁还是重度抑郁。在网上进行测评后,如果发现自己可能有问题,一定要到心理专科机构就诊。北京的心理专科机构有:北大六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北京回龙观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六一医院,以及各大综合医院的心理行为科。”石川说。
在临床诊断中,石川观察到,一个处于抑郁状态的人,在做自我测评时,通常会倾向于高估自己症状的严重程度,使得测试结果往往比实际情况略严重。“在进行自我测评时,即使发现结果是重度抑郁,也不用太担心。是否真的达到重度抑郁的程度,需要专科医院的医生来诊断”。
而且,自我测评只是判断症状严重程度的一个侧面参考,并不能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抑郁症的诊断除了自评,还要结合他评,也就是精神专科人员的评估。评估主要通过临床医生对患者的访谈进行,探寻患者是否达到疾病的诊断标准。“我们不仅要判断患者有没有某些症状,以及症状严重程度;我们还会去探寻症状的频度和持续时间。比如,正常人也会有抑郁的问题,会不开心,但是当他碰到感兴趣的事情,又会高兴地去做,这种情况我们就不会把它考虑为抑郁,而是一个人的正常情绪波动。所以对于抑郁症的判定来说,症状的频度很重要,持续时间也很重要。要每天绝大多数时间都感觉到情绪低落,持续两周以上,并且有功能损害,即学习有困难、工作效率下降等,才能被考虑为抑郁症。所以抑郁症有严格的判断标准,不是填个表就能够确诊的”。
诊断抑郁的辅助检查
记者走访了北京市几个心理专科医院后发现,关于精神疾病的诊断,除了让患者填写自评量表,每个医院还会配有不尽相同的几项需要通过仪器进行的检查,例如心电图、心率变异趋势、脑功能成像、无纸脑电地形图、眼动检查、全血细胞分析等。石川解释说,这些检查是为了帮助医生进行基础评估,排除由其他器质性病变引起的情绪异常。例如甲状腺激素水平的检查,是为了鉴别患者是否因为甲状腺功能低下,而表现出抑郁症状。“甲状腺素水平低也会导致抑郁。如果是甲状腺的问题,就要接受内分泌治疗,补充优甲乐。将甲低当作单纯的抑郁症来治疗,就会耽误病情。”